新闻中心
NEWS
父亲李克农43 为停战谈判做出巨大贡献的父亲却不能露面
1952年12月2日,新当选的美国 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到朝鲜视察,知 道美国不能在朝鲜战场取胜。1953年 2月3日,新上任的“联合国军”总司 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,建议先交换 病伤战俘。
4月26日,中断了6 个多月的板门店谈判正式复会。朝中 方面提出关于解决战俘问题新的建 议。又经过反复多次的讨价还价,直 到1953年6月8日,双方代表团签订了《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》文件,使战俘安排问题获得解决,前后拖了 一年多时间。
1952年8月,祖父李 哲卿在北 京病逝。 李克农在 朝鲜开城 主持谈判, 不能回国 治丧。经 常独立村 头,面向北 京,深切悼 念,并留起 胡须寄托 哀思
第五项议程,是向有关各国政府提出撤军建议的事。早在1952年2月,双 方已达成协议:“为保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,双方军事司令官向双方有关各国 政府建议,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的三个月内,另派代表召开高一级政治会议, 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。”
这项协议,美方是被迫同 意的,开始时拒不讨论,最后终于同意签字,为以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,为中朝 与之进行外交斗争提供了依据。
1953年6月8日,各项议程达成协定,朝鲜停战谈判最终取得胜利。6月 16日,两方面的专家在板门店对协定文本仔细审定。约定6月19日,双方司令 官前来开城,在协定书上签字。
但情况突变。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反对停战,手段恶劣。6月18日凌晨,突 然以“就地释放”的名义,把27000多朝鲜人民军战俘强行扣留,押送到李承晚 军队的训练中心,故意挑起事端。
这引起父亲高度警惕,父亲立即与从北京赶 赴开城签字的彭德怀司令员通电话,说:“彭老总,现在李承晚是狗急跳墙,采取 强迫扣留战俘的办法制造危局。但是,李承晚和纵容他的美国好战分子是孤立 的。我们始终相信你们仍然能够到开城来。”
彭老总回答说:“我一定会来。这个李承晚不给他点颜色看看,不晓得辣子 的厉害。”
当晚彭德怀司令员请示,建议推迟停战签字时间,打击李承晚军队,毛主席表示同意。
7月13日,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“金城战役”。以1500 多门大炮,在25公里正面,向李承晚的4个师,展开猛烈进攻,仅一小时就突破 了敌军阵地。
7月19日、20日两天,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克拉克和美军第八集团 军司令泰勒赶至前线,在飞机、坦克与重炮火力支援下,组织反扑。志愿军指战 员英勇抗击,坚守阵地,共毙、伤、俘敌军78000余人,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, 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战线,给李承晚以沉重打击,也为谈判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在这种情况下,周恩来总理给父亲打电话说:战场上发动“金城战役”惩罚 了李承晚,谈判会场上还要迫使美方作出保证,让李承晚遵守停战协议。
于是, 从7月10日至16日,连续6天谈判中,南日大将向对方首席代表哈里逊提出一 连串质问,并逐条落实地写在纸上。
南日问:对于已经达成的停战协定的实施,你方能保证南朝鲜政府和军队 不进行阻挠和破坏吗?
哈里逊答:大韩民国进行任何破坏停战的侵略行为时,联合国军将不予以 支持。
南日问:如果南朝鲜破坏停战发动进攻,为保证停战,朝中方面采取行动抵 抗进攻时,“联合国军”将持何种态度?
哈里逊答:联合国军将继续遵守停战协定,并承认朝中方面有权采取必要 行动抵抗侵略,保障停战。
南日再问:如果南朝鲜在停战后采取进攻行动,“联合国军”是否不再支援 南朝鲜,包括武器装备、物资供应在内?
哈里逊说:如果韩国破坏停战、采取进攻行动,我方保证,将不再给予武器 装备、物资供应的支援。
会场上进行对话,父亲就在会场边缘的帐篷里坐镇。7月19日,南日将军 发表相关声明,把美方首席代表就实施停战所作的保证,公之于世。
就在停战协定即将签字,人们感到高兴的时候。父亲召集朝中代表团的小 型会议,又提出一个严肃问题请大家讨论。
他说:许多事实上,李承晚极端仇 视停战。他还会不会再搞破坏活动?如果破坏,比如找机会对双方司令官的任 何一方突然袭击,那后果更严重。因为双方司令官签字时,不可能完全拒绝 南朝鲜人员入场,包括南朝鲜记者,这就很难保证没有出问题的可能。为了保 证安全,防备万一,能改变签字办法,先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生效,然后各自 送请自己的司令官签字,并互换文本。父亲提出的送签妙计,大家赞同,立即报 告北京。中央也正为此发愁,很快给予批准。美国方面对李承晚也不大放 心,迅速表示同意。
这样,7月27日上午,双方分别授权代表团的南日、哈里逊两人于板门店大 厅,在停战协定上签字,此时此刻也作为停战协定签字的正式时间。
当天,“联 合国军”总司令克拉克在汶山的帐篷里签了字。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 在平壤首相府签字。
28日上午,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开城志愿军代 表团会议室签了字。
自1953年7月27日22时,即停战协定签字后的12小时 起,朝鲜前线完全停火。
停战谈判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,传遍世界,到处掀起喜悦的浪潮。两年多 的艰苦奋斗,多少个日夜的紧张工作,最终赢得胜利,们十分欣慰,父亲与 大伙一起,激动地流下了热泪。周恩来总理从北京打电话给父亲,代表毛主席 和中央向代表团表示祝贺,对日夜操劳的们表示慰问,特别向带着重 病坚持领导谈判的父亲致意问候。
父亲认为停战谈判的成功,主要归功于中央的正确领导,归功于朝中 两党的协调合作。谈判过程中,许多工作都得到、周恩来的直接指示,得 到金日成首相的坚决支持,他只是一个执行者。
从1951年7月10日起,很多谈 判活动,都是在、周恩来电报指导下进行,并取得胜利。毛主席的电报都 是“克农,并告金、彭”;或者:“李克农,并金首相、彭司令员”,周恩来 总理发的电报一般是“克农、冠华两”。电报内容不仅有谈判原则问题的指 示,甚至谈判方式方法问题,也给予具体指导。
1952年6 月,朝鲜最 高人民委 员会向李 克农授予 一级国旗 勋章(附: 勋章照片)
整个谈判过程,父亲与的来往电报很多,通常是当天谈判结束,尽 快向北京报告情况,提出下次谈判方案,报请中央审查批示。毛主席、周总理十 分重视,一般都在当夜或下次会前发来电报,给予指示。
代表团们接得来电,连夜加班,组织研究,抓紧做好第二天的谈判对策与发言准备。精神紧张, 身体劳累。特别是谈判紧张时期,白天黑夜连轴转,难得时间休息。父亲身体 多病,生活条件也差,常常咳嗽哮喘,有时喘不过气,吃药也不管用,非常难受, 但他坚守岗位,丝毫也不松懈。
与打着“联合国军”旗号的美国进行停战谈判,这是第一次,而且是边谈边 打,谈谈打打。彭德怀司令员和父亲联系密切,经常与父亲商谈。毛主席风趣 地说:彭老总狠狠地打,李克农耐心地谈,打得越狠,谈得越有希望。真实的情况, 确是如此发展。
美军依仗空军优势,不时制造事端,曾在中立区内枪杀了我方军事警察姚 庆祥排长,还派飞机轰炸了中朝代表团的驻地,使谈判一度中断。
经过战场较 量,付出惨重代价,美方只得回来再谈。双方打得凶猛,谈得艰巨。
有一次谈 判,对方故意挑衅,首席代表乔埃一会双手托腮,一会玩弄铅笔,或者口吸香烟, 就是不说话,他的助手们也是如此,一言不发。
会场上我方代表们传看后,立即精神振奋,端端正正地坐好,眼睛看着对 方,也不说话,就这样面对面坐着约一百三十分钟,弄得对方莫明其妙,赶快宣 布休会。
另一次,双方代表刚刚落座,我方立即宣布休会,对方还未明白怎么回 事,也只好摇头离开。
这类活动,开创了沉默时间最长,会谈时间最短的两项历 史纪录,表明谈判桌上的斗争,既有针锋相对,又有灵活机智。
美国谈判天才乔 埃将军不禁叫道:“上帝!我以为我麻木的双腿再也不会复活了,这该死的谈判 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”。
随着谈判的进展,代表团工作人员持续不断的增加,从最初的20多人,扩大到200 多,再到400多,最高达到6000余人。父亲不但关心谈判的大事,也很关心中 朝两国间的团结,以及内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。
由于相互了解不够,在谈 判准备工作中,朝中间有时也产生争执与误解。父亲曾分别与南日、乔冠 华促膝谈心,希望我们大家相互学习,同舟共济,特别提醒中方人员尊重朝鲜, 警惕大国沙文主义。
谈判休会期间,又邀请部分工作人员在国内工作的夫人, 到朝鲜板门店与参加谈判的亲人团聚,原来冷冷清清的气氛,一下变得热闹而 充满亲情。代表团的朝中两方人员,共同战斗,和睦相处,逐渐淡忘了国籍,彼 此相处和自家人一样。
1952年8月26日,我们的祖父李哲卿不幸在北京病故,父亲在朝鲜工作不 能回来。当母亲将这个噩耗告诉他时,父亲非常悲伤。们十分关心,就地吊唁慰问,劝说父亲节哀保重。他
想到老人生前对他从事革命事业的帮助,想 到祖母病逝时自己没能在身边伺候,这次祖父病故自己又未能尽孝照顾,心中 万分难过。他常常独自一人伫立村头,长时间地面向北京,肃立默哀,并且从此 蓄起胡子,以纪念祖父。父亲的老战友们得悉父亲不能回京,便帮助操办祖父 的丧事。中央办公厅主任与许多领导参加悼念活动,追悼会在厂桥 嘉兴寺殡仪馆举行,然后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土葬(那时尚未提倡火葬)。
母亲理解父亲的心境,在料理完家务之后,经过组织安排,亲自去朝鲜看望 父亲,照顾他的身体健康。
1952年8月24日,我们的儿子诞生了。母亲将这个 喜讯告诉父亲,并让他给孙子起名字。谈判代表团的朋友们知道后也感到高 兴,南日大将对父亲说,你现在朝鲜开城参加谈判,为了纪念,就给孩子起名叫 “开城”吧!大家认为很好,父亲也颇欣赏。
当父亲告诉母亲后,她考虑一会,补 充建议说:名字起得很好,如果将“开”字改为“凯”字,既有开城的字音,又有祝 贺谈判成功凯旋归来的意思,是否更好。父亲完全同意,孙子的名字就这么定 了。两位老人还在们的鼓舞下,穿着朝鲜民族服装照相留念。
不久母亲回到北京,父亲仍然经常犯病。一次,内部开会时,父亲心脏病发 作,突然昏迷晕倒,幸亏在场及时抢救,才苏醒过来,但他身体更加虚弱。
毛主席党中央得知后,派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到朝鲜去替换父亲,让父亲回国 休息治病。伍修权到达后,父亲很高兴,握着手说:“你来了就好办了。有了你在这里,我就有了后盾,万一支持不住躺下来, 你可以马上顶上去,我心里踏实多了,感谢中 央的关怀。但我考虑,在身体还能坚持的情况 下,最好临阵不换将。因为谈判情况很复杂, 你可以先利用机会了解情况,做好随时接替的 准备。”
父亲的态度使伍修权深受感动,经过两 人商量,并报告中央同意,仍然由李克农主持 谈判,伍修权留在朝鲜一段时间,看到父 亲身体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平稳,才回北京。
经过两年零十九天的时间,其间两易会 址,五次中断,共计58次大会,733次各种小 会,如此艰难曲折的谈判,于1953年7月27 日,双方终于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,由此引来 国内外一片欢呼。美帝国主义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,在谈判桌上同样没有得到。
父亲一向主持隐蔽战线的工作,很少公开露面,停战协定签字时,他就坐在 签字的彭德怀司令员的左侧,报纸发表的照片,只能露出彭司令员及其右边的 几位,似乎他未参加。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回国时,受到各界人士隆重热 烈的欢迎,广播电台,报纸杂志都作了大量报道。可是父亲与谈判的们回 北京时,悄然无声,除了工作单位与家人外,几乎无人知晓,这也显现出无名英 雄的本色。
有位年轻的翻译,在他1951年8月31日的日记中,写下这么一段话, 描述他对李克农的印象:
“队长上年纪了,蹲在阴湿漏水的防空洞里,脑筋里还得思考问题,怎么样对待敌人。这些啊!他们从长征起,而陕北,而抗战,而 解放战争,今天又在朝鲜。他们毕生在艰难危险中度过,然而他们却是如此谦 虚真诚,虚怀若谷,像我们这些后生小辈的一言一语,他都认真地倾听。在日常 生活中,他们又是那样的豪放通达,像小孩子似的说笑。这些,他们真是特 殊材料做成的人。”
父亲对代表团的所有一视同仁,既严格要求,又十分爱护。他发扬国 际主义精神,全心全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,使中朝双方的们打成一片,成为 亲密战友。无论是中国还是朝鲜,有问题总愿找他谈心。经过停战谈 判的实际锻炼,培养教育了一批得力的干部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,我 国驻外大使、参赞、武官中,就有近百位是当年代表团的工作人员,有的还成为 国家的领导成员。
父亲回来了,全家人当然特别高兴。他与母亲佩戴黑纱,带领我们到八宝 山革命公墓祭奠祖父,还叮嘱我们今后要好好照顾外祖母。他的工作依然十分 繁忙,白天开会、谈话,或外出办公,晚饭后散步一会儿,接着就看文件材料与港 台报刊,直到十一二点上床。
临睡觉前,他还有一个习惯,要亲自将门窗灯具检 查一遍,然后才去休息。哪怕身体不舒服,这点小事也从不放松。尽管父亲身 体多病,有些领导看望他时,劝他住院好好检查治疗,但他一直不当回事。 每逢冬季,心脏病加肺气肿使他很难过,寝食不安,母亲焦虑操心,竭尽全力地 昼夜照顾他。
1953年7月28日上午9点30分,李克农(左三)、乔冠华(左四)等陪同彭德怀司令员在停战协 定上签字